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着特殊位置。张荣,这位来自安徽宿州的剪纸艺术家,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不仅延续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命脉,更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为剪纸艺术注入了当代的生命力。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剪纸的装饰功能,成为了一种承载东方美学精神的独特艺术表达。

张荣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庭熏陶,成长于对花鸟绘画和雕刻的热爱。这种多元的艺术背景使他的剪纸创作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将工笔花鸟的细腻构图与剪纸的线条语言巧妙融合,创造出以黑白为主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盛世和谐》《荷花》等获奖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的痕迹——工笔画的精致与剪纸的简练相互映衬,形成了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体验。这种风格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两种艺术形式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黑白二色在张荣手中获得了哲学层面的表达。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黑白代表着阴阳两极,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张荣的剪纸作品舍弃了传统剪纸常见的鲜艳色彩,专注于黑白关系的探索,这既是对剪纸本源的回归,也是对东方美学精髓的致敬。在《傲骨》《高风亮节》等作品中,黑与白的对比不仅构成了视觉上的张力,更象征着艺术家对气节与品格的精神追求。通过极简的色彩语言,张荣实现了从形式到内涵的艺术升华,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具备了文人画般的意境深度。

张荣的剪纸艺术之所以能够持续获得专业认可和公众喜爱,关键在于他成功实现了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的对话。在《铁肩担道义》《一路清廉》等主题性创作中,他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剪纸技艺,更通过作品与时代精神相呼应。这些作品既保持了剪纸艺术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构图思维,展现出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张荣的实践证明,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
从《连年有余》到《祥瑞组图》,从《荷之韵》到《欣欣向荣》,张荣的作品序列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艺术探索轨迹。他近年来的创作如《癸兔贺春》《龙》等,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特别是2024年获得”徽工奖”金奖的《荷塘之韵》,可以视为其艺术成熟的标志性作品——荷叶的舒展与韵律,水波的流动与节奏,全部通过剪纸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达,达到了”技进乎道”的艺术境界。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剪纸艺术家,更是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他严谨谦逊的做人态度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为后学者树立了典范。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张荣的剪纸艺术提醒我们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传统艺术创新转化的可能性路径。
张荣的剪纸艺术是剪刀与纸张的对话,是传统与当代的和解,更是艺术家与文化的深层互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民间艺术的尊严与高度,也看到了东方美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当一张普通的纸在艺术家手中获得生命,当传统的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光彩,张荣的剪纸艺术便超越了工艺的范畴,成为了文化交流与美学思考的载体。这或许正是他的作品能够被美术馆、档案馆永久收藏,并不断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的根本原因——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