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暗香浮动,它便是梅花篆字。这种”远观为字,近看为花,花中有字,字里藏花”的艺术,承载着中华文明对文字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而在这条绵延千年的艺术长河中,郭莲景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续写着梅花篆字的当代传奇,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光彩。


梅花篆字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它脱胎于古老的篆书体系,却在严谨的文字结构中注入了梅花的灵动意象。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言:"篆,引书也。"而梅花篆字正是这种"引书"艺术的高峰,它将文字从单纯的记录功能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自然生命的韵律。明清时期,梅花篆字达到艺术高峰,成为文人雅士竞相研习的"书房艺术"。郑板桥曾赞叹:"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此乃天工开物。"这种对文字与图像界限的突破,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书画同源"的美学追求。
郭莲景与梅花篆字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出生于安徽砀山的她,自幼便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十多年前师从书画名家,中国非遗梅花篆字传承人彭玉生先生,开始了对梅花篆字的系统学习。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郭莲景不仅掌握了"利用距离、方位、水墨等笔法,将篆字与梅花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技法要诀,更领悟到了这门艺术背后的文化精髓。她常常废寝忘食地临摹古帖,研究每一笔画的起承转合,体会梅花在不同季节的姿态变化。这种近乎苦修的学艺过程,为她日后形成个人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莲景的梅花篆字艺术之所以卓尔不群,在于她成功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平衡。在技法上,她继承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每一笔都既有篆书的古朴厚重,又不失梅花的清丽飘逸。在构图上,她突破了传统的对称模式,大胆采用疏密对比,使作品更具现代视觉张力。而在意境表达上,她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注入创作,使梅花篆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有温度的生命表达。正如她自己所言:"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文化艺术必须扎根于民,才能永葆生命的青春。"这种扎根传统又面向当代的创作理念,使她的作品既保持了古典韵味,又洋溢着时代气息。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篆字的传承人,郭莲景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不仅担任多个艺术组织的要职,更通过教学、展览等形式积极推广梅花篆字艺术。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被海内外艺术家收藏,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非物质文化历史传承的道路上",她始终保持着"创新发展,勇于攀登新的高峰"的精神,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打破性别藩篱,在传统上被视为男性主导的书法艺术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真正成为"巾帼一大亮点"。
回望郭莲景的艺术之路,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与创新开拓。她的梅花篆字不仅是纸上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郭莲景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正如梅花历经风霜而香气愈烈,郭莲景的梅花篆字艺术也在时代变迁中愈发彰显其独特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郭莲景将继续以其"妙笔生花"的绝技,在梅花与篆字的千年对话中书写新的篇章,让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之树常青,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贡献独特力量。这或许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高境界——让传统活在当下,让历史照亮未来。

作者简介:
王爱荷,高级农艺师,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中国青年》《鸭绿江》《安徽文学》《诗歌月刊》《作家》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一千多首,偶有获奖,作品曾入选《中国诗歌流派大展1978—2008卷》《中国当代新诗选》等二十多部选本和中学教材。系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皖北网运营总监、中国为民监督网安徽工作站站长、都市在线安徽运营中心负责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 安徽卷》编委、《宿州民艺》副主编、《皖北作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