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李腰村河鱼养殖基地,李腰村党总支委员周三锋和脱贫户李显正在鱼塘边将鱼料分撒入河中,原本平静的河水很快便热闹起来,一条条鱼儿浮出水面争相抢食。
“2020年3月初我们投放了5万尾鱼苗到塘里,还有一个月第一批长成的1万多尾鱼就可以出售了。”周三锋喜悦地说。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李腰村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小麦、大豆传统农业为主,村级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他们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2014年以来,李腰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积极探索,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拓宽增收村级集体经济渠道,取得较好效益。为了进一步让村级集体经济“扩源增收”,2018年,李腰村两委在充分调查、收集民意的基础上,确定将风险较小、起步稳健的河鱼养殖产业,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动力。
李腰村于2018年底开始修建鱼塘,2019年初完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李腰村河鱼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共有60亩,投放了武昌鱼、草鱼、黑鲢等鱼苗品种喂养。为了确保鱼苗成活率,李腰村党总支还聘请1名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管理鱼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
目前,李腰村河鱼养殖基地采用“党支部+集体经济+脱贫户”的运营方式,由村党总支委员周三锋负责管理,同时设立了扶贫公益性岗位,聘请了5名脱贫户负责平时鱼塘的投食、打氧、巡塘等工作,每人每月补助800元。一方面,可以通过党总支带动,更好盘活集体资产,使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为鱼塘管理员,以务工的方式增加脱贫户的经济收入。
“去年我跟村里签了协议,承担李腰村鱼塘的喂食、看护工作,除了一个月800元的补助外,到了年底还能从卖鱼的收入中得到分红。”脱贫户李显高兴地说。“2019年一年河鱼总产值是50多万,利润在20万元左右。2020年河鱼长势喜人,因年前鱼塘水位较高不便打捞,现正在保守估计能出售60余万元。出售后这些收入一部分用于村里公益性建设开支,以及改善脱贫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一部分用于继续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李腰村党总支委员周三锋说。
据李腰村党总支书记张勇介绍,2021年他们村将继续扩大鱼塘规模,发展立体养殖即“水上养鸭、水中养鱼”项目,吸纳脱贫户就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壮大,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武廷凯 武清海 卢 浩)